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冀文超 通讯员李强)对于棉花,我们都很熟悉。但你知道吗?棉花并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日常生活中,从纺织、农业到化工、国防,连人民币里都有棉花……它不仅是人们的衣着之源,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本期“财闻广记”将为大家揭秘棉花产业背后的期货力量,了解期货工具究竟是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中储棉信息中心消息,为进一步掌握2024年中国棉花种植意向,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2024年3月中下旬展开全国范围棉花种植意向调查。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2024年中国棉花意向种植培养面积4049.9万亩,其中,新疆棉花意向种植培养面积为3541.3万亩。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分析师陈家谊和记者说,以2022/23棉花年度为例,生产棉花664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6.4%;消费棉花812万吨,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3.7%。
说到影响棉花价格的因素,陈家谊表示,主要受国际棉花价格、供需平衡、产业政策、汇率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因素影响。
“棉花价格波动比较大,价格低的时候每吨在一万元左右,价格高的时候每吨在三万元左右,使得行业上下游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银河期货有限公司棉系分析师刘倩楠表示,由于早期国内的棉农、轧花厂、贸易商以及纺织企业缺少一个可以规避棉花价格大大波动的金融工具,许多企业在棉花价格波动中亏损严重,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倒闭,对行业的发展不利。
谈到对轧花厂的影响,陈家谊表示,采购与销售之间的长时间差带来价格的不确定性是其需要面对的主要风险。而对于棉花消费企业,她认为,企业难以完全把握市场的价格波动,加之以纺织厂为代表的实体企业有着普遍较高的金钱上的压力,无法持有大量原料库存,时刻面临着成本上涨的风险。
“因此,郑商所适时推出了棉花期货,为棉花上下游公司可以提供了避险工具。”刘倩楠表示,郑商所的棉花期货为我国的棉花市场定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我国棉花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004年6月1日棉花期货于郑商所上市,完善了我国棉花市场体系。”陈家谊表示,市场从业者从前期的抵触,到部分参与者勇于尝鲜尝到甜头,又到全行业普遍接受,到而今基差点价销售模式基本已成为全行业通行的报价方式。
据公开信息数据显示,棉花具有产业链条长、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链主要涉及棉花种植、收购轧花、流通贸易、纱线加工、织布印染、服装成衣等诸多环节。
刘倩楠表示,在棉花期货上市的二十年来,棉花期货为上游的轧花厂和贸易商提供了规避价格下降的风险工具,保证了企业的销售价格,为企业销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思路。而对于下游纺织企业而言,为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多的采购渠道,锁定了棉花资源,提供了库存管理的工具。
陈家谊也认为,参与公司能够较好地利用期货工具管控价格和库存风险,让企业敢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质量。
“特别是近些年来棉花期权的发展也给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在刘倩楠看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棉花期货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棉花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为上下游的公司可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金融工具,为棉花行业高水平发展贡献期货力量。
广记:本期“财闻广记”让我们了解到金融与棉花产业的联结。面对棉花价格频繁波动,棉花期货为棉农棉企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工具,使他们可以在市场波动中保持稳定发展。